教师简历

 

姓  名:郭凤鸣

民  族:汉族

籍  贯:天津

出生年月:1982-03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  历:研究生

职  称:副教授

办公地点:匡亚明楼3041

电子信箱:guofm82@jl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

  劳动力市场的微观计量与政策模拟

工作及教育经历:

    2016.11—     至今: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兼职研究人员

    2013.09—     至今: 吉林大学商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数量经济学、MBA、工程硕士)

    2011.09—2013.09: 吉林大学商学院 讲师

    2011.12—2015.06: 吉林大学商学院 工商管理 博士后

    2008.09—2011.07: 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 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6.09—2008.06: 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 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学术成果:

  1. 郭凤鸣.最低工资提升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方法的分析[J].数量经济研究,2022,13(03):134-149.(下载)

  2. 郭凤鸣.工资率提升对农民工超时劳动的影响[J].人口学刊,2022,44(04):57-69.(下载)

  3. 郭凤鸣,张世伟.签订劳动合同有助于缓解农民工过度劳动吗?[J].世界经济文汇,2021(06):1-16.(下载)

  4. 郭凤鸣.青年和中年农民工过度劳动差异的成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10):103-111.(下载)

  5. 郭凤鸣, 张世伟.农民工过度劳动是“自愿选择”还是“无奈之举”?——基于过度劳动收入补偿的分析,劳动经济研究,2020(4):75-94.(下载)

  6. 郭凤鸣.农民工过度劳动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学刊,2020(5):98-112.(下载)

  7. 郭凤鸣.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基于直接和间接效应的经验证据,教育经济评论,2019(5):86-103.(下载)

  8. 郭凤鸣, 张世伟.劳动合同签订能提升农民工的工资吗?,数量经济研究,2019(4):8-28.(下载)

  9. 郭凤鸣, 牟林.政府培训能否缓解农民工的过度劳动?——基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分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4):75-87.(下载)

  10. 郭凤鸣, 柏丛明.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6):66-78.(下载)

  11. 郭凤鸣, 张世伟.最低工资提升对低收入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18(5):44-56.(下载)

  12. 郭凤鸣, 张世伟.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民工工资和工作时间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17(19):113-117.(下载)

  13. 郭凤鸣, 曲俊雪.中国劳动者过度劳动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劳动经济研究,2016(1):89-105.(下载)

  14. 郭凤鸣, 农民工过度劳动与劳动报酬规制研究(15CJY022),2015(7).

  15. 郭凤鸣, 张世伟.中国城镇劳动市场中年资回报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4(18):120-123.(下载)

  16. 郭凤鸣, 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行为研究(2013T60309),2013(6).

  17. 郭凤鸣, 张世伟.区域经济环境对工资性别差异的影响.人口学刊,2013(4):42-56.(下载)

  18. 郭凤鸣. 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2012M510858),2012(5).

  19. 郭凤鸣, 张世伟.教育与工资性别歧视,教育与经济,2012(3):20-24.(下载)

  20. 郭凤鸣, 张世伟.性别工资差异缘何扩大?——基于职业分割的分析视角,世界经济文汇,2012(2):43-59.(下载)

  21. 郭凤鸣, 张世伟.教育和户籍歧视对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异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11(6):35-42.(下载)

  22. 郭凤鸣, 张世伟.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中的性别工资差异,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91-102.(下载)

  23. 张世伟, 郭凤鸣.东北城镇居民劳动供给行为分析,东北亚论坛,2010(4):112-119.(下载)

  24. 张世伟, 郭凤鸣.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工资差异的变动——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途径,经济评论,2010(4):66-72.(下载)

  25. 张世伟, 郭凤鸣.分位数上的性别工资歧视,中国人口科学,2009(6):69-79.(下载)

  26. 张世伟, 郭凤鸣.东北地区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问题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2):34-45.(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