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要点提示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脆弱的复苏之中,美国与非美国发达经济体的分化加剧,新兴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世界经济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脆弱性和易变性,短期对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带来较大挑战,长期则对中国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舞台中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速趋向潜在水平、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的“新常态”。
由于中国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结构性减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复杂性和合理性,改革红利的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3%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
这次对2014年的预测结果比今年春季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整加深,占总投资四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显著下滑;尽管政府加大了占总投资五分之一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预计全年增长20%以上,但因融资制约、项目准备不足、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而难以完全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
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长7.0%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外需难以显著提升,消费总体平稳,投资因制造业产能过剩及创新技术相对不足、房地产库存较高、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制约等因素而难以长期维持高速增长,且投资回报率在不断降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效果系数(即单位投资产生的GDP增加额)已经显著下降,1981-1996年年均为0.53,1997-2011年年均为0.26,2012-2014年年均仅为0.11。当前,投资对于稳增长仍起关键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
预计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9.4万亿元,名义增长14.7%,实际增长14.3%,增速虽比2014年进一步回落,但因投资规模巨大,仍需付出努力;预计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1.4%和10.4%,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综合考虑到国内外需求因素及大宗商品价格因素,预计2015年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6.9%和4.6%。
“新常态”背景下,需要促进内需平稳均衡发展,促进研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居民合理的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加大基本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促进居民消费。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国内新的经济增长点尚难以形成有力支撑。在此形势下,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在财政收入增长减缓的“新常态”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着力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积极财政政策应以“稳增长、扩内需、保民生”为核心目标,减少财政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干预,重点加强弥补市场缺陷与失效的职责。可采用增发国债方式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继续完善“营改增”政策,扩大市政债试点地区和发债规模,修明渠,堵暗道。按最大限度满足公共需求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增加一般转移支付比重,大力加强基本社会保障,大力扶持养老服务业,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加强财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有效实施跨年度预算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建立年度预算中期调整机制,增强预算调整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按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编制预算。
“新常态”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重在定向宽松,主动有效预调。要创新信贷政策工具,实施定向宽松的结构性信贷政策;主动有效预调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调节和风险管理框架,逆周期和定向调节经济波动和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融资条件改善和金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今年以来,央行创新性地使用了再贷款、PSL和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工具,着力引导社会各类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当前在融资总量总体稳定的情况下,造成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难下的因素,既与体制机制障碍相关,又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发展阶段、发展模式有关,也有金融机构市场化选择和实体经济自身发展等有关。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必须深化改革、标本兼治、多措并举、配套进行。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当前特别要大力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大直接融资,加速股权和债券融资的市场化制度改革。
一、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及2014-2015年中国经济预测
1.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脆弱的复苏之中,美国与非美国发达经济体的分化加剧,新兴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发达经济体债务持续处于高位,新兴经济体增速显著放缓。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纷纷采取各种刺激手段,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经济引擎的频繁异动、局部经济波动的不断加剧、各国刺激政策的不同步及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地缘政治对经济的持续冲击,这一切都使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并呈现出极度的不均衡性,世界经济格局仍在酝酿着结构性的演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疲软的复苏态势很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美国经济近期出现复苏势头,其经济增速继续领跑主要发达经济体。受严寒天气和库存调整等暂时性因素影响,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从近期的数据看,私人消费维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私人投资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正向贡献,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拖累在减弱。失业率稳中有降,非农就业人数连续6个月保持20万以上的增长态势,两者分别实现自危机以来的最低和最高水平。美联储在完全退出此轮QE后,明年何时开始加息以及未来加息的节奏快慢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将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产生较大影响。
欧盟及欧元区经济复苏的进程放缓,进入一个持续缓慢增长的阶段。欧元区经济复苏的严重不平衡、改善就业措施的乏力以及对于多元量化宽松政策的依赖,都构成了其经济增长的阻力。近期欧盟地区经济景气指数持续低迷,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出现环比回落态势。欧元区核心国家的经济形势严峻,德国经济复苏势头骤停,法国经济持续疲软;欧元区边缘国家的复苏进程则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
日本经济增速显著回落。在经历了一季度强劲上扬之后,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化增长率调整后下跌7.1%,创2009年一季度以来最大跌幅。消费税上调成为导致日本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消极影响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一步凸显,推行近两年的“安倍经济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日本经济在解决通缩方面略有起色,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著恢复,出口订单持续增长,但出口增长尚未达到预期目标,而货币贬值和消费税上调导致的成本上升挤压了私人消费能力。日本中央政府债务风险的上升将显著影响日本长期利率,未来发展难言乐观。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在经历了本轮经济周期的增长高点后,普遍处于经济减速过程中,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率显著降低。新兴经济体自身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消极效应在放大,同时受到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发达经济体对外需求不足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影响,市场出现调整。一些经常账户和财政“双赤字”的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流出加速、经济增速放缓、本币持续贬值、通胀压力高企的压力,局部波动性增强,经济脆弱性凸显。
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态势,而这种分化与当前世界经济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相结合,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全球经济政策分化的重要表现来自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异质化,常态化的货币政策与非常态化的量化宽松同时存在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对全球经济形势做出合理预判并实现良好沟通。世界经济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脆弱性和易变性,短期对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带来较大挑战,长期则对中国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舞台中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2014-2015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当前,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速趋向潜在水平、物价涨幅趋于适度、新增就业趋于稳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的“新常态”。国内宏观调控在坚持稳中求质、强化改革创新的背景下,经济运行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由于中国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结构性减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复杂性和合理性,改革红利的释放也需要一个过程,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3%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
这次对2014年的预测结果比今年春季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整加深,占总投资四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显著下滑;尽管政府加大了占总投资五分之一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预计全年增长20%以上,但因融资制约、项目准备不足、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而难以完全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
2014年第三产业增速将继续快于第二产业。预计三次产业增加值将分别增长3.8%、7.2%和7.9%,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2、0.6和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4、3.4和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46.6%和48.5%,其中第一产业贡献率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贡献率出现回落,第三产业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贡献率已连续四年提高。预计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1%,提前一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43%提升到2015年的47%”的“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4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明显下降,房地产投资增速显著走低;成长性行业对投资稳定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强,且融资成本较高;从第二季度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加了对重点领域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但也受到资金来源的制约。预计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高达51.8万亿元,名义增长15.8%,实际增长15.2%,增速虽比上年回落了三个多百分点,但仍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2014年家具家电、建材、装修装饰等与房地产市场相关度较高的消费增速显著下降,但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迅速,信息、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而且在中央坚定、持久地反对公款浪费因素影响下,高端餐饮娱乐场所正在面向大众型消费转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预计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将达到26.6万亿元,名义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4年世界经济表现总体弱于预期,国内资源和劳动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所下降。2014年美联储逐渐缩减QE规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近几年的低位。考虑到2013年上半年虚假贸易导致的基数偏高等因素,预计2014年我国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6.0%和2.2%,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9和5.1个百分点。全年货物贸易顺差将高于上年,但由于服务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因此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只是略高于上年。
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物价缺乏快速上涨的需求面支撑;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弱;产能过剩仍较为突出,显著制约工业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翘尾因素比上年也有所减弱。综合以上因素,预计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涨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7%,仍处于通缩区间。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的不断发展,预计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8.5%和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财政收入14.0万亿元,增长8.2%,财政支出15.3万亿元,增长10.2%。
预计2015年中国GDP增长7.0%左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外需难以显著提升,消费总体平稳,投资因制造业产能过剩及创新技术相对不足、房地产库存较高、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制约等因素而难以长期维持高速增长,且投资回报率在不断降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效果系数(即单位投资产生的GDP增加额)已经显著下降,1981-1996年年均为0.53,1997-2011年年均为0.26,2012-2014年年均仅为0.11。当前,投资对于稳增长仍起关键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
预计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9.4万亿元,名义增长14.7%,实际增长14.3%,增速虽比2014年进一步回落,但因投资规模巨大,实现有效的投资仍需付出不少努力;预计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1.4%和10.4%,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综合考虑到国内外需求因素及大宗商品价格因素,预计2015年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6.9%和4.6%。
总之,2014-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改革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及投资消费结构将继续得到优化。表1列出了2014-2015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结果。
表1. 2014-2015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表
指标名称 |
2014年预测值 |
2015年预测值 |
1、总量 |
|
|
GDP增长率(%) |
7.3 |
7.0 |
2、产业 |
|
|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
3.8 |
3.6 |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
7.2 |
6.8 |
其中:工业增长率(%) |
8.5 |
7.9 |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
7.9 |
7.6 |
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率(%) |
9.8 |
9.3 |
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百分点) |
0.4 |
0.3 |
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百分点) |
3.4 |
3.2 |
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百分点) |
3.5 |
3.5 |
第一产业贡献率(%) |
4.9 |
4.8 |
第二产业贡献率(%) |
46.6 |
45.0 |
第三产业贡献率(%) |
48.5 |
50.2 |
3、投资 |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517780 |
594050 |
名义增长率(%) |
15.8 |
14.7 |
实际增长率(%) |
15.2 |
14.3 |
支出法投资率(%) |
47.9 |
47.8 |
4、消费 |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266140 |
296580 |
名义增长率(%) |
11.9 |
11.4 |
实际增长率(%) |
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