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由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973项目团队和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数量经济学的大数据挑战与机遇”双边研讨会在匡亚明楼204会议室召开。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屹山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首先,中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王国成研究员以“计量实证的自适应性演进--来自行为建模计算的推动”为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文章指出日趋复杂现实的迫切需求和逻辑自恰的内在规约,促使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分析正在从经验实证转向科学实证,逐步迈入后实证时代,试图弥补传统方法在基本行为假设检验、模型导入和促进理论创新等方面的局限性;人既具有多元行为属性(条件性表现),又能综合处理多种影响因素(差异化的行为响应),与以人为本观念相应的是要将理论规律依赖、经验数据驱动的模型中心论改变为基于行为和语义情景的建模计算,跳出ceteris paribus窠臼,合理地融入主观性和交变因素,突出人与情景(也包括制度与文化等因素)的互通共进;经济计量方法的提升不仅需要技术上的修正和完善,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和本源上促使其科学化,突显经济研究中的人文本质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减轻,甚至有望从根本上消除共线性、互为因果和伪相关等困惑。本文简要介绍基于行为建模和计算实验的科学实证特点、原理和必要性,以及应用案例等,通过对比阐明行为建模计算在揭示经济运行的行为源动力和传导机理等方面的优势,寻求克服行为精准量化和参数设置等难点的可行途径,分析和预见计量实证方法自适应性演进的动因、方向与轨迹,推动其更加健康地发展。
随后,由来自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和中科院数经所的博士先后做了会议报告。
陈超博士的报告“我国第三次产业产出及经济结构调整预测模型”,从微观经济理论入手,分别阐明了基于生产者均衡的产出预测以及基于投资者均衡的最有资本存量的决定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三次产业产出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分析,对我国未来十年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率做出了预测,认为我国经济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就现阶段而言,存在着结构性问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调整,调整时期的经济增速或将低于7%,而经济调整后的经济增速又将会回到8%以上的高速增长平台。
刘洋博士的报告“大数据时代的中国金融状况研究”,通过对动态因子模型的非线性扩展,基于16个金融指标,以无限状态区制时变的动态因子模型,合成中国金融状况指数,对中国金融状况的周期性特征进行分析,对未来中国金融状况进行预测。本文的实证问题与计量方法,体现了数量经济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大数据时代,在数据丰富之后,对计量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非线性、非正态、时变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王一涵博士的报告“基于投资者情绪特征行为的计算实验金融”认为行为金融学以有限理性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的模型从认知偏差的角度解释股市异常现象,但是作为影响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情绪,通过投资者的行为最终作用于股市,也是影响股市异常现象的重要原因。但是目前缺少基于投资者情绪的模型,因此有必要在行为资产定价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投资者情绪的收益率预期模型,研究投资者情绪引发的异质性和交互性行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高丽媛博士后的报告“居民收入波动与Gini系数演变”提出Gini系数不仅是居民收入不均等性的宏观反映指标,也是国家关于收入分配政策制定修正的重要参考指标。宏观政策调节Gini系数是否能够有效改善收入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就存在着宏观政策与微观经济参与人行为适应性的问题。因此探索微观参与人收入波动与Gini系数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众多的收入波动衡量指标中方差和偏度是调节收入形态的关键指标,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收入波动方差、偏度与Gini系数之间的关联关系,以提高收入政策调节的有效性。此后,进一步从行为分析角度分解经济活动微观参与人行为对宏观政策的反馈特征,将政策调节的预期收入波动形态转换为收入波动的真实形态。
张世国博士的论文“Behavioral Compatibility,ACF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提出,ACE/F模型的兴起为我们探索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现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它可以模拟计算与分布式和程序的特征,加深对众多代理商的异质性和交互行为分析。我们试图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行为兼容性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其静态的一致性和动态交互的适应性,通过建立相关的ACE / F模型,以更好地了解复杂的宏观现象。此外,通过建立中国股市的ACE / F模型,我们试图厘清更多微观层面带有异质性、互动性的实际投资者和宏观层面的程式化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刘钊博士的报告“实验经济学(管理)数据的获取与利用”,结合实验经济学研究背景,就“为什么要做实验?”“怎么设计和实施实验?” “如何理解实验结果?”三个问题展开探讨,介绍了实验技术与其他研究技术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之处以及如何运用这种优势互补来加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易晓溦博士在其所做的报告“中国非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性研究”中,一方面借助符号约束TVP-VAR模型的时变性研究了经济系统处于非均衡状态时经济变量间的动态关联性。另一方面借助符号约束方法试图研究经济结构中一些潜在结构冲击变量对诸如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杨程博博士的报告“收入分配变迁背景下消费市场非线性演化的计量研究”,从分布的视角出发,提出收入分布变迁背景下消费市场非线性演化的理论预期。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居民收入分布变迁,造成某些局部消费市场呈现出非线性增长或下滑的非均衡市场发展现象。并沿着“经济增长→收入分布变迁→消费分布演变→消费市场非线性演化→非线性增长背后的结构转变与城乡差异”的问题研究主线,对理论预期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验证与阐释。
本次研讨会旨在为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与互动平台。通过交流学习,双方都表示受益匪浅,扩大自身研究的角度和视野,为下一步的研究找出了不足,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