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金融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数理模型、计量方法与智能模拟研究》项目进展报告

《宏观金融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数理模型、计量方法与智能模拟研究》项目进展报告


发布时间:2003-11-24 07:11:46 作者/出处:root

    课题组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项目展开了研究,已经发表论文三篇,待发表论文十篇。基本结论如下:
    一、金融市场、预期与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针对一个经济系统而言的。经济系统有两个部分组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是指产品市场的运行,而虚拟经济则包括资本市场、信贷市场与外汇市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构成金字塔结构时,经济系统是稳定的,或者说金融风险较小;而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构成倒金字塔结构时,经济系统则显示出不稳定性,此时系统具有较大的金融风险。与在微观经济学中讨论的局部的、个体的风险不同,宏观金融风险是一种整体性质的系统风险,它由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引起,一般可以用相应的脱离程度来衡量。
    在资本市场中,公众对于未来的收益、风险的预期决定了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均衡。公众的预期受到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制约,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经济形势以及突发事件信息等。公众掌握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不同经济形势下对不同信息的偏重,经常导致其对于未来收益与风险的盲目乐观,过高的预期推动了泡沫经济,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离现象益发严重,导致较高的宏观金融风险。
    外汇市场存在不同性质的交易者是整个市场流动性的以保证的关键,也是预期能够影响外汇市场均衡的前提条件。在短期内,突发因素的冲击引起的公众预期变动导致外汇市场均衡的变动,汇率水平可能偏离宏观经济;在长期,同样可能存在公众预期影响外汇市场均衡的状况,根据理性投机泡沫理论,初期汇率的偏离会导致以后汇率的永久加速变化,公众对中央银行干预能力的预期、对未来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等的预期将持续影响外汇市场均衡,公众预期的突然变动会导致整个外汇市场的强行调整,出现较高的外汇风险。
    信贷市场的均衡由信贷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信贷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又受公众对于存款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预期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受到公众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预期的影响。这种预期往往决定于公众所掌握的信息状况,由于不同国家对于银行经营财务状况的信息披露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各国信贷市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对比状况。较低的信息披露程度导致公众对于银行经营状况产生错误预期。一旦公众发现原有的预期错误,便将纠正其行为,同时这一过程将严重打击公众信心,引起公众对整体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引发银行大规模挤兑风险。
    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来源于证券泡沫,外汇市场的金融风险来源于本币高估,信贷市场的金融风险来源于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总之,金融风险来源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分离程度越大,金融风险就越高。

    二、经济系统的稳定性与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概念是与整个经济系统的自稳定性相联系的。若在受到内外部冲击后,经济系统自身不具有自稳定性,则称该系统存在金融风险。所以研究金融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主要就是研究是什么因素影响经济系统的自稳定性,怎样影响该系统的自稳定性。微观经济变量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程度越大,说明金融风险也就越大;影响程度越小,说明金融风险也就越小。当内生或外生的经济变量导致系统崩溃,则就意味着发生了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一般说的是事前的、潜在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金融危机则是指事后的、已经比变成现实的损失。

    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与金融风险
    国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与个人或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不完全一样。个人或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其拥有的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造成巨额的资本损失,或陷入没有支付能力的境地。国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则是国家的整个金融系统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危机表现为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暴跌,大量的法律主体在财务上资产小于债务,金融机构普遍陷入支付困境,大批金融机构停业或倒闭。具体需要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差异可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后果,因此,在研究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时,必须考虑所谓的传导机制问题;
    第二,市场结构是必须考虑的制度环境,银行业的垄断竞争、寡头等现实情况会使总需求、总产出的波动完全不同于完全竞争的情形;
    第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宏观经济后果着眼,政府行为(干预、补贴)的存在可能比单纯市场调节更好。

    四、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与对策
    运用前面建立的理论框架分析,可以发现,由于资本市场国有股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因此资本市场的泡沫具有打压的手段;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现在面临着升值的压力,而不是贬值的压力,外债也处在合理水平上。故此,中国目前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中国的银行业目前已经处于高度的风险之中。银行业风险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的银行的不良资产:目前中国的银行业的绝大部分资产集中在4大国有银行手中,而这4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为26%。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往往只在2%;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如果银行的不良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10%,这个银行就应当视为已经破产。这也就是说,中国的银行业时刻面临着破产的可能性。

    已经发表的论文: 
    1、董直庆:《论我国股市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财贸经济》2003年5期
    主要是探讨我国股市产生的条件,相应的主体以及要素问题,指出以政府为主的股市的非均衡性以及局限性,提出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方向。
    2、董直庆:《中国股价行为模式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5期。
   主要是研究我国股权分割条件下,股票价格定价的相应模型以及股价变动的规律。
    3、于维生:《具有责任扭曲的信贷问题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吉林大学商学院院庆论文》2003年10月。
   主要是研究信贷市场主体权责不对称条件下不同主题的行为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运用博弈论中的动态模型对其内生性进行了刻画。
    待发表论文10篇:
1、企业信用风险与防范对策
2、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与化解途径
3、企业融资渠道与金融资本配置效率
4、银证合作与金融风险防范
5、资产专用性、景气波动与信贷风险
6、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与宏观金融风险
7、汇率体制、外债结构与国际金融风险
8、证券市场风险形成原因 、度量方法与防范策略
9、经济冲击、公众预期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研究
10、金融风险的传染机理与模型模拟
阅读次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