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期吉大数量经济学术论坛成功举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中国金融经济周期

2019年第2期吉大数量经济学术论坛成功举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中国金融经济周期


发布时间:2019-05-27 08:36:39 作者/出处:

5月23日,我中心组织的“吉大数量经济学术论坛”2019年第2期在匡亚明楼284会议室成功举行。吉林大学陈守东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孙彦林,就“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中国金融经济周期”这一议题及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报,并与与会师生进行了充分交流。

金融经济周期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金融变量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讨论”、“金融的顺周期性或金融周期”以及在后危机时代引起普遍关注的“金融经济周期”。孙彦林博士在本期论坛的学术报告主要依托于其不久前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计量研究”及其前期成果。其博士毕业论文在文献评述、理论梳理以及对中国当前阶段经济-金融关系进行交互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应用研究的视角测度了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宏观运行指数,检验了中国金融经济周期的微观运行机制,并进一步的分别识别了金融经济周期与金融风险的常态响应机制与尾部依赖特征,这对于新经济形势下中国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其前期成果集中于对“金融的顺周期性、金融周期以及微观金融结构”的讨论,如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南方经济》、《经济蓝皮书》等刊物发表的系列论文。

孙彦林博士首先根据博士毕业论文梳理的文献脉络与理论框架向与会师生进行了详细介绍。孙博士指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奠基作用,被视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与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水岭,但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基本停滞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更多的文献侧重于探寻新的周期波动影响因素、进一步识别周期传导过程的各个细节,抑或拓展更为契合经济周期事实的模型方法体系。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主流经济学普遍陷入反思,并最终形成“迫切需要建立内生化金融因素的宏观经济周期模型”的共识。孙博士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建立在MM定理基础之上的基于新古典主义的主流宏观经济周期模型之所以均选择性的排斥或低估金融因素的影响,不仅由于其具备严谨的数理证明,最为重要的是 “金融中性”或“货币中性”假设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模的难度。换言之,“去金融化”建模思路的流行并不意味着以新古典主义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不认可金融因素对宏观经济的重要影响,而是由于金融理论与价值理论始终难以统一在一个研究框架内,将金融因素融入宏观经济理论框架始终缺乏契合的微观理论基础。

接着,孙博士以被《南方经济》录用的学术论文“基于关键性风险因素的中国金融状况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等学术论文为例进行了阶段性的成果汇报。孙博士及其导师陈守东教授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涵已然发生变化,并重新定义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关键性风险因素的积聚扩散及其造成的全局性金融危机的事件”,其中,关键性风险因素的特征及其积聚扩散过程也一并给出。据此判断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关键性风险因素主要是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风险、房地产市场的房价波动风险、商业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在自稳定性特征方面关键性风险因素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

在明确了关键性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论文从影响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风险冲击源出发,设计符合中国金融实际的指标构成体系,并利用最不失一般性的PCA方法合成了FCI,其中,在内部冲击变量中强调了关键性风险因素。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的金融体系及金融风险均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在微观基础层面即在金融体系内部存在过多的风险正反馈机制,相应负反馈机制的缺乏直接导致风险内部化解的低效率。预测显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金融状况仍面临下行压力,鉴于FCI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先行性,需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胀与经济的下行风险予以关注。注意到,现有研究在金融景气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借鉴经济景气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孙博士尝试构建了中国金融景气指标体系。在FCI的性质检验方面,重点利用无限区制状态的时变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识别了FCI的区制特征,发现FCI服从两区制状态,其中,仅2003年上半年与2010年下半年出现了结构断点,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均以较高的转移概率处于风险积聚区制,但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着中国金融状况的自稳定性特征。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的现实背景下,当非预期冲击出现时,FCI存在由风险积聚区制向风险释放扩散区制转换的可能。

在介绍完阶段性成果之后,孙彦林博士就自己求学生涯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孙博士建议,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坚持“实践出真知”,坚持“量变到质变”,拒绝一稿多投,注重稿件自身的质量与边际贡献。在平时,应当有足够的执行力,保持敏感,触类旁通,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汗水不负青春”。

最后,陈守东教授就今天汇报的主题及内容进行了补充与总结。陈守东教授简要地介绍了多年来自己及师门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与研究贡献,并肯定了将金融因素嵌入宏观经济周期的研究框架,以及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金融经济周期关联关系的研究方向,对于孙博士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并以孙博士为样本,分享了自身在培养研究生研究兴趣、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发挥研究生比较优势、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重点突出了“因材施教”、“优势整合”的重要性,强调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培养的紧迫性。通过自身的持续学习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律性,引领学生走向学术前沿领域。陈守东教授以鼓励为主、前沿引领的育人风格受到与会师生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评价。

 

本期汇报人简介:

陈守东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之一。其科研基础扎实、研究成果丰厚,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的攻关、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先后荣获省级及市级自然科学和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近年来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2部,多篇论文相继被收入《经济蓝皮书》系列。多次为吉林省政府提交重要决策咨询报告,一些政策建议被有关决策部门所采纳,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以下仅列出陈守东教授指导其学生孙彦林博士在近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孙彦林, 陈守东. 基于关键性风险因素的中国金融状况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南方经济, 2019(5), Forthcoming.

2. 孙彦林, 陈守东, 刘洋. 基于股市和汇市成交量信息视角的股价波动预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9, 39(4):935-945.

3. 孙彦林, 陈守东. 美国减税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J]. 经济学家, 2018(11): 97-104.

4. 陈守东, 孙彦林. 中国金融周期波动的产出缺口效应阐释与风险分析[J]. 金融论坛, 2018(7):25-34.

5. 陈守东, 孙彦林. 关键性因素视角下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新特征[J]. 江西社会科学, 2018(7):45-55+254.

6. 陈守东, 孙彦林. 中国金融状况趋势周期的经济效应阐释与风险预测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7(10):133-142.

7. 孙彦林, 陈守东, 刘洋. 中国金融周期成分与随机冲击[J]. 金融论坛, 2017(2):35-45.

8. 孙彦林, 陈守东, 刘洋. 泡沫挤出视角下的民间投资下滑[J]. 财经科学, 2016 (12):1-10.

9. 陈守东, 刘洋, 孙彦林.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性计量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

10. 陈守东, 孙彦林. 中国金融状况分析与展望(2018~2019)[M]. 经济蓝皮书: 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152-173.

 

 

阅读次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